轉載(醫世象)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最初的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小編
貧血對腫瘤患者預后和生存期有直接的影響,處理好癌癥貧血、保持血紅蛋白較高水平,對于治療期間的患者非常重要。
癌癥伴隨貧血極其常見。貧血是指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下降或是紅細胞壓積減低。
- 輕度貧血:100 g/L ≤ 血紅蛋白 ≤ 119 g/L
- 中度貧血:80 g/L ≤ 血紅蛋白 ≤ 99 g/L
幾乎100%的癌癥患者一生都會遇上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有三:出血(常見于胃腸腫瘤)、造血不足(癌癥骨髓浸潤或者治療后骨髓抑制)、溶血。貧血對腫瘤患者預后和生存期有直接的影響,處理好癌癥貧血、保持血紅蛋白較高水平,特別是對于治療期間的患者非常重要。血小板和白細胞計數伴隨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同時減少。全血細胞減少往往見于腫瘤骨髓轉移、或者放化療后的骨髓抑制;缺鐵是最常見的貧血病因,小細胞性貧血通過外周血涂片和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鐵蛋白、血紅蛋白電泳等化驗檢查有助于診斷。許多貧血MCV正常。胃腸道失血常呈現正常MCV型貧血。慢性病性貧血可能是最常見的正細胞性貧血。很多貧血為大細胞性,僅少數是巨幼細胞型。常見原因是葉酸和維生素B1缺乏。兩者缺乏可在外周血片上表現為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或見有核紅細胞。其他與大細胞性貧血相關的疾病還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化療(抗代謝藥物)、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慢性病。特點是在網織紅細胞顯著增加時也可見MCV增加。(1) 生命體征:確認患者有無體位性低血壓。觀察患者從臥位轉為直立位1分鐘后,是否收縮壓下降10mmHg和(或)心率增加20次/分。體位性改變提示有急性失血或癥狀性貧血的存在;(2) 皮膚:毛細血管擴張、肝掌和黃疸可提示肝臟疾病,出血表現和全血細胞減少提示造血系統惡性腫瘤;(4) 腹部:檢查有無肝脾腫大。肝硬化,肝脾腫大患者,會出現全血細胞減少;(5)糞便潛血試驗:是否存在急性或慢性胃腸道失血。(1)外周血涂片:觀察外周血片至關重要,注意紅細胞的大小和形態。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破碎紅細胞、鐮狀細胞、靶形紅細胞有助于診斷。檢查白細胞形態是否有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或未成熟的幼稚細胞;(2)網織紅細胞計數:為觀察完外周血片后最重要的實驗室檢查。網織紅細胞計數增加提示對貧血的適當反應或因為失血或溶血而致紅細胞壽命縮短。而網織紅細胞計數減少則提示由于營養缺乏、免疫抑制、骨髓纖維化或骨髓抑制;(3)鐵、總鐵結合力(TIBC)或轉鐵蛋白測定:通常,如果患者為小細胞貧血時要測定鐵蛋白水平。這將有助于缺鐵性貧血的診斷;(4)維生素B12和葉酸:在輸血前對所有懷疑為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的患者都要測定其水平。如果葉酸缺乏是繼發于營養不良,在1~2次均衡飲食后血清葉酸水平可以轉為正常。如果患者進食后仍有葉酸缺乏,則需要考慮檢查紅細胞內的葉酸水平。除非有非常直接或明確的貧血病因,否則所有貧血的患者都有行骨髓穿刺和活檢的指征。即使是懷疑缺鐵性貧血的患者,骨髓鐵貯存減少也支持缺鐵的診斷。(1)如果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有心絞痛,需緊急輸血;(2)有急性大量出血時應保證患者入液量充足,應迅速恢復血容量并輸紅細胞糾正貧血。如果患者不存在血流動力學的異常,則按常規進行檢查。在很多情況下,貧血的病因不明顯。而且,實驗室檢查的結果并不是總具有診斷價值。如果患者病史不清楚,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的結果又模棱兩可,無明顯的潛在性感染、惡性腫瘤或炎癥性疾病依據,則有骨髓活檢的指征。腫瘤患者常會發生缺鐵性貧血。通常是由于慢性失血、食物中鐵攝入不足、鐵吸收不良等原因。必須記住,中青年女性腫瘤患者月經量過多也是最常見的缺鐵病因。
大多數患者可以耐受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325mg每天兩餐間三次服用。在全血細胞計數正常后,鐵劑仍需繼續治療3~6個月以補足體內的貯存鐵。為增加對鐵劑的耐受性,可從每天1次逐漸增加為2到3次。
常見病因有攝入不足(慢性酗酒)、吸收不良或需求增加,這種情況需每天補充葉酸1mg。最常見于吸收障礙,攝入不足比較少見,其最主要的病因是自身免疫性因素導致內因子產生不足,如胃切除或回腸切除。在網織紅細胞升高而無明顯失血時,要考慮紅細胞破壞的可能。免疫介導的溶血(如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或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病史)可通過Coombs試驗來診斷。Coombs試驗陰性時,要考慮其他溶血的途徑,如化學或物理因素(使用砷劑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最常見的是惡性腫瘤的進展期出現的貧血。排除上述原因,或者上述治療方法無效,考慮腫瘤相關性貧血,基本處理方法如下:貧血與治療無關,考慮與惡性腫瘤進展慢性消耗所致,有效控制腫瘤,阻止其進展,可改善貧血狀態。
促紅細胞生成素注射一般耐受性良好,對改善惡性貧血療效可靠。一些不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壓(血壓升高)、缺鐵、偶爾輕微過敏、水腫和偶爾加重腹瀉。